對學生而言,這關乎智慧型手機如何影響專注力、學業表現甚至心理健康。無論你所在地區是否已實施相關措施,思考智慧型手機在個人生活中的角色都至關重要。
本文將探討不同國家如何規範校園手機使用、政策背後的考量因素,以及這些變化對學生學習經驗與身心健康的意義。
韓國
2025年8月,韓國通過立法禁止公立學校教室內使用手機和數位設備,該政策將於2026年3月生效。此舉源自於對學生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的擔憂:政府調查顯示,37%的中學生認為智慧型手機幹擾日常生活,22%的學生表示無法使用手機會產生焦慮。不過,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或出於教學用途使用時,可豁免該禁令(路透社報道)。
AP考試好難,成績一直提不上去怎麼辦?
巴西
2025年初,巴西透過聯邦法律限制中小學使用智慧型手機,僅允許在緊急情況、教學活動中使用,或為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開放使用權限。該立法旨在創造更專注的學習環境,減少課堂幹擾。調查顯示多數巴西民眾認為智慧型手機對學生弊大於利,因此政策獲得了廣泛的政治與公眾支持(美聯社報導)。
日本
2025年8月,日本中部城市豐明市發布非強制性指南,建議民眾將每日手機使用時間限制在兩小時內,並設定使用宵禁-兒童晚9點後、成人晚10點後停止使用。該倡議旨在改善睡眠品質和心理健康,同時減少社會隔離。然而這項提議引發了爭議,尤其在年輕族群中反應強烈,據報80%居民表示不滿,目前已收到120餘起正式投訴(印度時報通報)。
其他地區
除亞洲和南美洲外,許多其他國家也在試辦校園手機限制政策。法國、西班牙、芬蘭、澳洲及美國多個州已推出相應措施,均基於當地對螢幕使用時間、學業表現和學生健康的持續探討。有些國家選擇全面禁止,有些則嘗試部分限制方案。
手機禁令下的學生體驗
手機禁令的實際效果因學校執行方式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華盛頓郵報最新報道顯示,學生最初多會抵制限制措施,但最終會逐漸適應。許多人發現禁令施行後自己更能專注於課堂學習,課間休息時也有更多的面對面交流而非刷手機。紐約州北部的學校以拼圖、桌遊和桌上足球等取代電子設備,這些改變顯著提升了同學間的互動,如用餐時的交流。
紐約部分高中見證了學生態度的顯著轉變。最初反感手機禁令的學生後來承認,這項措施帶來了專注力提升、成績進步以及更積極參與課外活動等益處(彭博社報道)。
澳洲學校正在嘗試多種務實方案:有的使用鎖存袋集中保管設備,有的鼓勵學生改用僅能通話發短信的「簡易手機」(先驅太陽報報道)。這些探索表明,學生對手機禁令的體驗並非千篇一律,而是深受地理文化、學校政策和創新替代方案的影響。
手機禁令效果研究
校園手機禁令在全球日益盛行,但研究顯示其效果存在差異性。專家指出,相較於徹底禁止,學校對科技的態度可能對青少年福祉產生更大影響。
英國一項針對1227名學生的標誌性研究表明,實施禁令與未實施禁令的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睡眠品質、學業成績或課堂行為方面並未呈現顯著差異。這項禁令雖能使學生每日手機使用時間減少約40分鐘、社群媒體瀏覽時間減少30分鐘,但整體影響有限(伯明罕大學、衛報聯合研究)。
另一項涵蓋五項研究的 Meta 分析發現,手機禁令對學生社會福祉產生了微小但積極的影響,包括減少霸凌行為和增加面對面互動,但對學業成績的影響甚微。研究人員結論指出:禁令在特定情境下可能有效,但需與數位媒體教育結合,才能培養更健康的長期習慣(MDPI研究)。
專家普遍重申:單靠禁令遠遠不夠。要實現持久改變,關鍵在於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數位使用習慣、培養更強的媒體素養。
由美國頂尖名師領銜的國高中線上課堂
作為學生應該做些什麼
拋開手機禁令的表象,真正的問題並非設備本身,而是我們如何使用它們。許多APP會透過精心設計的演算法誘導使用者沉迷,且往往以犧牲專注力、真實交流和心理健康為代價,導致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記憶力下降和社交焦慮加劇。相較於被動接受禁令,主動的預防性思考更為可取,我們需要帶著明確目的使用手機和網路。
合理控制螢幕時間的益處良多,透過限制智慧型手機使用,你可以:
過度使用手機的後果往往具有延遲性。 2024年BMC公共衛生研究表明,問題性手機使用與各年齡層自我報告的分心和缺陷之間存在顯著關聯。簡而言之,當人們意識到手機習慣損害專注力時,往往已經形成了依賴模式。
如何應對這些變化
手機禁令雖然有助於營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但只有當你理解背後的良苦用心,並主動為自身福祉採取行動時,這些措施才能發揮最大效果。你會逐漸體會到有目的使用手機帶來的益處:更專注的課堂表現、更真誠的友誼,以及對校園生活更積極的參與。
然而,如果缺乏專業支持,建立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並非易事,這正是Aralia睿雅的價值所在。你將在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下獲得個人化支持,從而攻克難點學科、打磨優質申請文書、備戰高階考試與各類競賽。學習夥伴的陪伴將改變一切,並幫助你更自信地實現目標。